2025年体育支教志愿服务走进山西、内蒙古、吉林、江西、湖北、四川、贵州、陕西、甘肃、河南、重庆、安徽等地的中小学校,围绕体育教学和训练、体育师资培训、科学健身普及等方面展开工作。 近年来,在国家体育总局的指导下,体育支教志愿服务在全国多地持续开展,希望通过搭建基层实践平台,引导大学生志愿者深入基层中小学校,助力解决学校体育师资不足的问题,帮助青少年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同时,也让志愿者们在这段支教经历中收获成长。 【重庆】 重庆市2025年上半年体育支教志愿服务工作坚持“健康第一、体教融合”理念,依托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择优选派了7名指导教师及20名政治素质过硬、专业能力突出、责任心强的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组建支教服务团。同时,支教开始前,还邀请了高校和中小学一线体育教学名师和区级教研员等,开展了为期4天的岗前集中培训,为高质量支教提供能力储备,内容涵盖思想引领与人文素养、专业理论与术科操练及学生心理辅导和团队协作等多个方面,为支教工作的开展打牢了基础。 为扎实开展支教工作,重庆市实施了“七大工程”。一是创新体育教学活动。支教团队根据学校实际和学生特点,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提升兴趣、丰富教法,为校队和社团训练优化方案、激发潜能,另一方面创新引进舞狮、花样跳绳、飞盘、健美操等新项目,设计出十余种课堂小游戏。在团队的双重努力下,支教地学校学生的体质水平明显提升。在璧山区,青杠实验小学、大兴小学4至6年级学生体质检测抽考动作完成率达95%;狮子小学学生体质检测合格率达100%,体育技能测试中立定跳远、跳绳、仰卧起坐等项目的达标率达92%;河边小学1至6年级、狮子小学2至3年级90%的学生迅速掌握飞盘技能。在长寿区,晏家街道中学着重提升学生实心球、跳绳、立定跳远技术,学生体质检测合格率提升显著,接近90%;晶山小学开展心肺复苏知识科普与实操演练紧密结合的健康教育;第一实验小学创编了《坐立行,我最美》室内自编操;第二实验小学则为幼儿园的小朋友们提供了队列队形训练,助力幼小衔接…… 二是打造赛事活动品牌。支教过程中,团队结合区域特色,组织多项校园赛事活动。如支持长寿区举办校级联赛5场;带领葛兰中学校排舞队、篮球队获区级比赛一等奖,同时还帮助校跳绳队从掌握基础步伐到挑战花样技巧,实现了技能的进阶;在璧山区狮子小学,团队不仅帮助学校组织开展了2至3年级的飞盘比赛,还针对七月足球赛事,对2至5年级的40余名队员展开了系统性训练,提升竞技水平。 三是开展体育师资培训。根据属地体育、教育部门和学校需求,在璧山区全区体育教师培训中,开展了体育学术科研与龙狮教练员培训,覆盖全区中小学各学段体育教师300人。 四是注重冠军示范带动。基本形成“冠军讲堂”工作方案计划,拟邀请羽毛球奥运冠军李雪芮等进支教学校开展专题讲座。 五是凸显体育思政成效,挖掘体育教学特有的思政元素。在璧山区狮子小学,支教志愿者杨志刚将舞狮引入校园,培养学生优秀传统文化自信;在河边小学,退伍复学支教志愿者何孟铃、李俊杰在队列队形训练中融入爱国主义教育;蒲元小学支教团队在1至5年级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中注重分层教学、课堂管理与课外沟通,培养学生规则意识和团队意识;长寿区晏家街道中心支教团队关注留守儿童和青春期心理健康,引导学生养成尊重课堂、积极锻炼的习惯……此外,支教团队还结合端午节和儿童节等,将传统体育项目舞狮、新兴体育项目飞盘、跳绳、健美操等融入“六一”活动和大课间。在支教团队的帮助下,当地学生的思政素养优秀率达92%。 六是推进科学健身普及。围绕“儿童青少年科学健身20条”,支教团队以“科学运动、健康成长”为主题,举办了10场专题讲座或理论教学,通过教练赛训结合的方式科普青少年身体发育特点、运动原则、营养结构、常见运动损伤预防等。同时,志愿者们还在各自的支教学校为学生提供体质监测和运动处方服务,提升学生健康意识。 七是开展体育器材捐赠。如为璧山区5所中小学捐赠了10头舞狮、40片定制飞盘,助力支教体育项目持续开展。 此外,在充分了解当地学校体育工作实际和学校学生需求的前提下,重庆市还精心策划和实施了区域运动项目布局,在璧山区、长寿区打造中华传统体育项目、新兴体育项目,着力形成区域特色,并计划将传统舞狮纳入璧山区体育社团和学校大课间特色活动。 【湖北】 2025年上半年,湖北省体育支教志愿服务工作3月在长江大学启动。第一批派出的武汉体育学院支教团155名志愿者经过为期2周的理论学习、技能培训与能力考核之后,奔赴咸宁、鄂州、仙桃、潜江、天门、随州、荆门、神农架等8个市(州)的48所中小学,围绕体育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开展、赛事活动组织、体育文化科普、心理健康辅导等重点工作内容开展体育支教。在三个半月的体育支教活动期间,共承担体育课教学任务16037学时,指导体育社团活动1820学时,开展各级各类体育比赛600余场,体育科普讲座及心理辅导活动100余次,惠及农村中小学生22000余人。 支教过程中,志愿者与对口帮扶学校的学生一起学习,共同成长,涌现出许多动人故事。陈婷婷等志愿者在潜江市曹禺中学(泰丰校区)探索实施走班制体育教学模式,打破按行政编班上体育课的传统形式,按照运动兴趣、特长项目编班上课,激发了学生的体育学习热情,提高了运动技能学习水平,校园体育氛围更加活跃。 志愿者陈思汗带领随州广水永阳学校25名学生组建足球兴趣班,通过“足球九宫格射门挑战”“障碍运球接力赛”等12种趣味训练模块提升技术熟练度,每月组织“班级趣味足球联赛”,将战术训练融入“攻防角色扮演”游戏,全面提高学生足球技能。此外,陈思汗还在学校建立起“每周家庭运动打卡”机制,与家长联动制定个性化训练计划,推动足球兴趣班学生体测优秀率提升35%。 随州广水永阳学校八年级学生徐海翔在学校篮球赛筹备期间意外扭伤脚踝,错失参赛机会后情绪崩溃。志愿者张欢启动“三维康复计划”:讲述NBA球员伤愈故事进行心理重建;联合校医制定实施“踝关节稳定性康复计划”;用“拉球动作分解动画”“低强度运球游戏”重塑控球技能。经过45天系统干预,徐海翔在期末篮球技能测试中的各项成绩不降反升。他在日记中写道:“张老师让我明白,真正的热爱不是永不跌倒,而是跌倒后比受伤前多练一次。” 志愿者刘莹莹在荆门名泉小学打造“一校一品”特色社团,开展体育特长生系统训练,组织名泉小学乒乓球联赛。在刘莹莹的帮助下,学生的乒乓球水平显著提升,在宜荆荆恩片区青少年儿童乒乓球邀请赛中,名泉小学的小选手们勇夺U10和U12组男子单打比赛的季军和亚军,成为竞技选材的好苗子。 针对潜江市龙湾小学场地设施局限问题,志愿者吴博玉、汤鑫宇将开合跳体能训练与红色文化主题相结合,手工绘制长征折返跑主题地面游戏图谱,创造性地将体育技能训练、革命传统教育、空间认知发展有机融合,被《湖北日报》以《地面亮了,课间活了》为题,进行专题报道。 持续开展的体育支教志愿服务不仅为基层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提供了助力,也为体育专业大学生专业发展搭建了宝贵的实践平台,对推动边远地区学校体育工作提质增效、夯实体教融合根基具有深远意义。 (责任编辑:意昂体育) |